| | | | |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液晶技术“互联网+” 需匠人精神
 
发布日期:2015/6/8
 

在最近德国汉诺威IT展上,一位参观者随手在自己的ipad上设计了一个三维模型,一个联网机器人就成功的把这个模型制作了出来,这个演示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在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需要面对的变化有多翻天覆地。

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四年前就诞生在这个博览会上。简单的解释,就是把IT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相连,通过创造智能工厂,使生产变得高度弹性化、个性化,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虽然到目前为止,4.0的概念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于商业生产,但已经没有人会怀疑,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制造业,将极度需要与IT技术紧密相连。

在中国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国,低端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一直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也被喻为正是中国版的“工业4.0”。

不过,相比德国在十多年就开始探讨4.0,中国的“互联网+”概念在今年才被正式提出,要想在未来真正的实现,我们还有许多技术瓶颈需要一一克服。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时代,首先都需要一张网络,用以把所有的生产要素连接起来,也就是建造一个智能大模块,而实际上这个大模块由许多智能小模块组成,以中国企业目前的水平,建造一个个小模块的技术已经成熟,但要想把这些小模块组建成一个大模块,则需要实现每一个小模块都达到高度的标准化和质量的强稳定性,否则一旦这些小模块中的某一个出现问题,那么这个智能大模块,也就是整个智能工厂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而标准化和质量的强稳定性,一直是中国工厂生产线上的最大短板。此外,这些小模块的彼此连接还需要软件企业的设备能够很好的支撑信息的连接和处理,以实现设备间高效的通信和有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来保障,而所有这些,没有多年的一线实践磨练和大量的数据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更进一步说,发展“互联网+ ”的核心,并不应该是鼓励IT和互联网行业本身投机式的繁荣,而是应该把互联网看作一种工具,以用于对传统制造业的全景渗透、对工业和社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和经济引导,帮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否则,脱离开制造业而空谈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整体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更不是中国提倡“互联网+ ”的精神主旨。

一些中国的制造企业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位列全球显示领域前五强的京东方(BOE)副总裁张宇曾经对笔者表示:“工业4.0的核心还是如何提升制造能力以及生产力,单凭互联网是不行的,生产需要的是实的东西,也就是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来支撑。像德国,发展4.0的底气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我们国内的工业体系还处于低端组合的阶段,所以中国要发展互联网+的前提,必须先要增强我们实打实的制造能力。”

“实打实的制造能力”就意味着,除了踏踏实实的努力研发、改进生产,打造过硬的产品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种抛开所有的纷杂繁复的干扰和诱惑,只集中精神专注于产品本身,并以此为乐、以此为生的“匠人精神”,不仅不是过去时,反而更是我们在虚拟的互联网时代下应该坚守的根本基石。

其实客观的说,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后,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领域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比如像京东方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03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的液晶显示业务正式进军显示领域之后,迅速消化吸收了韩国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力主自主创新研发,几年后又成功的实现将自主研发的产品返销给韩国。

像在今年1月美国举行的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展CES上,三星展出的一款全球最大尺寸110英寸8K超高清电视的显示屏,正是来自京东方,并运用了京东方独有的ADSDS超硬屏技术;此外其自主研发的BOE Alta电视,也在今年获得了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2015iF设计金奖。

再放眼望去,除了韩国外,中国产的再生环保纸巾已经卖到了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手上 ,日本人用的马桶盖更是也来自中国。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实际上已经初步获得了世界市场的认可。

而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更深一步的精耕细作,并借助IT技术对整个工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引导和改造。

液晶协会秘书长梁新清对笔者表示:“目前中国制造工业的发展已经初有成效,比如京东方的技术,它们的常规产品上已经和领先的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了。不过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特别是一些世界先进的技术上,由于发达国家还是比我们有先发优势,所以我们要考虑商业量产的话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磨练和数据积累。也就是说,要继续本着‘匠人’的精神,去力求达到领新技术在量产时的高度标准化和高稳定的质量性。”

因此笔者认为,此时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之时,重提匠人精神意义重大,只有彻底将其上升成为企业的战略思想,才能让中国进一步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借助转变的大趋势,把中国制造真正的送进“互联网+”的新时代。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新闻园地| 服务与支持 | 联系我们 产品咨询热线:0755-23044286 ; 13510084645 Email:szjryzh@163.com
  2009-2012 all right teserved 粤ICP备2022141091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