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星拼了!传打造10.6代面板厂、尺寸硬压京东方;
中国面板厂京东方大手笔兴建10代厂,让韩厂备感威胁!据传三星一改先前态度,准备砸钱打造韩国首间10代厂,不仅玻璃基板尺寸将比京东方更大,量产时间也比京东方更早,似乎完全锁定陆厂,打算先发制人保住霸主地位。
韩 媒etnews 6日报导,据传三星旗下面板厂Samsung Display拟建造10.6代线厂。业界人士透露,Samsung Display内部倾向兴建10代厂,预计九月之后正式宣布,并已向当局报备。目前业界10代厂仅有京东方的10.5代厂和夏普的10代厂,玻璃基板尺寸 分别是3,370x2,940、3,130x2,880公厘,要是Samsung Display真的决定打造10.6代厂,玻璃基板尺寸将为业界之冠,为了避免资料外泄,三星不愿透露10.6代基板的详细规格。
三 星不仅基板尺寸强压京东方,连量产时间都打算提前超车。京东方的10.5代线将在2018年第一季量产,Samsung Display则预计2017年下半投产,工厂可能会设在南韩Tangjeong工业区,投资金额或达数十亿美元,详细数字还不得而知。南韩政府人士表 示,韩国面板和半导体业者都砸下数百亿美元,对抗来势汹汹的陆厂。
新消息和先前传闻不同,之前韩媒 称,由于投资金额过大,韩厂无意跟进兴建10代厂。etnews 6月4日报导,Samsung Display和LG Display决定暂时延后10代线投资计划,两家韩厂在京东方宣布建厂前,就详加研究10代线计划,但至今尚未拍板。内情人士表示,Samsung Display和LG Display都认为必须投资10.5代线,但是投资期间有过多不确定性,因此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京 东方四月宣布斥资63亿美元打造10.5代厂,计划2017年底或2018年初投产。该公司有当局撑腰,政府和银行融资各占45%,京东方仅需出资 10%,大约是6.32亿美元。若再计入各项税务优惠,京东方的实际投资额更低。相较之下,韩厂需要数十亿美元才能打造10代线。中韩出发点差距过大,估 计就算韩厂咬牙投资也难以竞争。部分人士建议三星买下鸿海/夏普在日本(土界)市的10代面板厂“Sakai Display Product(SDP)”,但是业内分析师认为机会不大,因为夏普10代线技术不够吸引人,三星也无意在日本经营工厂。
IHS Technology称,中国面板厂的8代线产能,原本预估要两三年才能压倒群雄,不料在北京当局力挺之下,估计明年就会超越韩国。etnews 7月22日报导,IHS Technology估计,2016年中国面板厂8代线以上产能,市占率将达43%,超越韩厂的36%、日厂的12%、台厂的9%。中国8代线厂产能市占 年年飙升,2013年达到17%、超越台湾,2014年续增至26%、踢倒日本,2015年和韩厂差距仅剩4%,预估明年就会撂倒韩厂。
8 代线和10代线的不同之处在于基板尺寸,10代线基板更大,能切割成更多块面板。人民网报导,8代线的基板尺寸是2,160×2,460公厘,可切割8片 46英寸LCD电视面板,或6片52英寸LCD电视面板。10代线的基板尺寸3,050×2,850公厘,10代线玻璃母板可切成15块40英寸液晶面板 或8块50英寸的液晶面板。
2.触控面板市场疯狂杀价 触控企业该如何度过寒冬?;
近期两岸触控供应链持续疯狂杀价抢市,台系触控IC供应商表示,两岸触控面板产能不断大举开出, 加上两岸面板业者扩大触控面板市占率势在必得的压力,短期内价格战火恐难熄灭,2015年下半11吋以下触控面板每吋报价将跌破1美元,11~15吋触控 面板每吋报价亦将往2美元以下迈进,加上第3季出现旺季不旺隐忧,两岸触控面板市场杀声隆隆,近期愈来愈多业者转向大尺寸触控面板市场,以度过触控产业的 寒冬。
台系触控IC业者指出,目前台系触控面板厂报价普遍高于大陆触控面板10~20%,由于 大陆触控面板厂仍有余力下杀价格,加上台系面板厂切入全球触控面板市场动作加大,使得两岸触控面板市场报价恐持续走滑,2015年下半包括11吋以下及 11~15吋触控面板每吋报价将分别跌破1美元及2美元重要关卡。
至于15吋以上的大尺寸触控面板每吋报价仍力守5美元,成为两岸触控面板厂的新蓝海,尤其是30吋以上的大尺寸触控面板市场维持年成长逾3成的脚步,光是大陆广告面板市场年需求量便高达2,000万片,且产品毛利率达50%以上,让两岸触控面板厂大为心动。
不过,大尺寸触控面板订单具备少量多样特性,加上产品良率偏低,切入市场障碍不低,近期两岸触控面板厂纷调整研发资源,往更大尺寸触控面板市场发展,希望能突破材料、技术及良率门槛,以创造触控面板生产线更好的获利表现。
台系触控IC供应商在大尺寸触控面板市场亦多有着墨,并与下游协力厂紧密合作。触控IC业者指出,触控面板厂积极拓展大尺寸触控面板市场,相关IC业者亦纷跟进布局,包括宇昶、义隆电、禾瑞亚、矽统及联阳均将推出新的大尺寸触控IC解决方案,全力抢食商机
触控IC业者坦言,中小尺寸触控面板报价直线下滑,两岸触控面板厂亏钱苦撑,连带让触控IC业者难有好日子可过,过去台系IC设计业者多专注在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触控IC领域,目前跨足大尺寸触控IC市场的台系IC设计业者明显较少。
3.8月上旬面板报价出炉:价格整体下跌;
8月上旬面板报价出炉,IT面板需求疲弱,面板厂策略性地把產能转进电视面板,拖累电视面板价格全面走跌,根据IHS统计,32吋面板跌幅高达4%,其他尺寸跌幅也有1%~2%。而IT面板价格仍续跌,8月上旬平均跌幅约1%~2%。
IHS指出,面板厂在第3季大量把產能转移到电视面板,另一方面,由于电视面板仍然有不错的获利空间,因此有新產能开出的大陆面板厂持续拉高新厂的產 能。电视面板產能增加,造成了电视面板供需反转,其中又以32吋、48吋/49吋、55吋的跌价压力最为沉重,市场上也出现明显低于平均售价的价格以刺激 销售。
从需求面来看,去年电视面板大涨使得电视品牌厂商几乎陷入亏损,现在转为买方市场,电视厂商要求面板厂降价,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获利, 并且衝刺即将来临的年终销售旺季。8月上旬电视面板价格全面走跌,32吋、48吋/49吋等尺寸,平均跌价幅度都有3%~4%之多,而40吋/42吋面板 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跌幅大约是1%~2%。
今年以来监视器面板价格已经下跌了12%~14%,NB面板价格跌幅也高达13%~15%,NB面 板价格已经跌破成本价。IHS表示,过去几个月IT面板跌价压力沉重,而面对持续疲弱的需求、以及获利空间遭到压缩,面板厂8月份把產能大量地转往电视面 板。预期接下来几个月监视器面板產出将大大减少,有助于缓和监视器面板的跌价压力。
至于NB面板方面,8月份跌价压力有增无减,主流尺寸面板 报价下跌1%~2%。IHS指出,二线面板厂祭出价格战,愿意提供更多的价格优惠来取得更多订单,也让一线和二线面板厂之间的价格竞争更激烈。虽然近期部 分PC品牌厂策略性地增加14吋、15.6吋等主流尺寸面板採购,但是回头要求更低的价格,让NB面板价格持续走低。
4.友达曲面电视2015年欲抢下全球30%的市占率;
今年面板產业下半年旺季不旺,面板厂转而衝刺大尺寸、高阶应用面板以维持获利。友达视讯產品事业群总经理蔡国新表示,下半年销售重点放在4K2K、大尺寸和曲面电视,特别是曲面电视技术领先市场,今年曲面电视面板要拚30%市占。
今年电视面板大尺寸的趋势还在延烧,市场估计全球32吋面板的出货占比由先前的40%将减至30%,新兴的39.5~43吋面板,则是持续放量,估计今 年出货占比将成长到28~29%,直追32吋面板。友达今年整体出货尺寸放大的速度还高于市场平均,其中50吋以上的大尺寸面板出货占比拉高到 30%,40吋以上的面板出货比重也高达40%,让友达平均出货单价持稳。
蔡国新表示,虽然今年液晶电视出货预估小幅衰退2%,不过受到影响 较大的还是在新兴市场以及欧洲,反观北美等市场,需求相对稳健。然而產品组合有很大的变化,如电视换机潮重点在于產品升级,也就是从小尺寸换到大尺寸,从 FullHD提升到4K2K。今年4K2K面板出货逐月成长,以第2季来看,50吋以上、4K2K面板出货占比已经达到30%,单月4K2K面板出货量更 是突破百万片,由于出货优于预期,因此公司上修今年的4K2K面板销售目标。
至于曲面电视销售也持续成长,今年前5个月全球曲面电视出货量达到百万台,已经超越去年全年的出货量。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市场,五一之后曲面电视拉货动能加温。友达是少数量產曲面电视的供应商,今年目标抢下全球30%的市占率。
今年液晶电视主流尺寸从32吋以下往40吋以上的大尺寸挪移,在大尺寸面板布局方面,友达推出的新尺寸43吋面板供货持续放量,目前订单供不应求,公司 把更多7.5代、8.5代线產能用来生產43吋面板。另外,最新的ALCD技术,下半年将搭配55吋、65吋面板量產,今年底还计画推出85吋面板,抢攻 超大尺寸面板商机。
5.面板国产化助中国彩电走出国门;
“海信近期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彩电主流品牌且稳居前三。这就需要通过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同步推进,当然也包括并购。”8月4日,海信副总裁林澜如是阐述海信接手夏普美洲业务的初衷。
7月底,海信集团与日本夏普宣布,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并获得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
据介绍,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市场是海信国际化的战略突破口。在美国,海信品牌电视已全部进入沃尔玛、百思买、考思特等主流渠道,朝着中高端 市场发展的势头良好。在美洲市场的电视品牌的存量认知上,夏普也要高于海信。对于正在做大做强海外业务的海信来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不仅有利于解决美 洲产能瓶颈,并且通过夏普品牌的授权能更多地获取渠道资源,从而在美洲市场实现快速成长,增强海信在渠道以及规模上的议价能力。
“未来海信美洲业务将增加20亿美元的收入。”林澜表示,接手后,海信、夏普两个品牌分别独立操作。当务之急是提升效率、重振夏普在美洲特别是北美的市场表现。
为进军欧洲市场,另一家国内彩电巨头创维[微博]也展开了海外并购。上半年,创维用自有资金成功收购德国电视机制造商Metz电视业务相关的资产和Metz品牌。
Metz是以高端电视机制造为主的公司。Metz电视机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其零售均价为1300欧元,被业界称为“奢侈品电视机”。创维 正式接管Metz公司后,继续保留Metz在德国巴伐利亚齐尔恩多夫的运营中心作为其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并尝试将Metz现有的研发与制造体系有效平 移至创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我国彩电市场增速放缓乃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彩电企业进行市场的全球布局是大势所趋。而接连在欧美市场展开并购,表明国内彩电业的国际化发展不断加速和提质,正朝着全球彩电巨头的目标迈进。
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六大彩电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27%,其中自主品牌出口同比增长37%。2015年,自主品牌彩电出口有望突破1100万台。
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雪玉表示,不同于一般企业OEM代工形式,近年来海信坚持在海外推广自主品牌,以高质中价的策略打进主流渠道, 努力在主流市场把品牌做上去。数据显示,2014年海信集团出口26亿美元,其中海信牌产品出口占比超过50%。在欧洲,海信销售收入3年增长七倍;在澳 大利亚市场海信电视排名第二、在南非排名第二、在墨西哥排名第三。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也表示,创维将在产品全球化的同时谋求品牌国际化,通过建设海外强大供应链,快速实现海外市场的规模化经营。从2010年至2014年,创维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成立9家分公司,用来拓展自有品牌业务。
“从长期趋势看,彩电出口潜力依然看好。”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表示,欧美经济复苏、新兴市场处于CRT替换高峰期、日系彩电市场份额下降释放了大量的市场空间、面板国产化提升了出口竞争力,这都为中国彩电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
显然,不失时机并购国际品牌及业务可视为我国彩电企业在国际市场尽快上规模、上档次的捷径,但是后续的整合重组依然是个不小的考验,仍需要企业攻坚克难。